餘音裊裊的琴音!
|
由九十年代到2006年的中學會考中文科課程裡,有一首新詩是〈聽陳蕾士的琴箏〉。這首詩,能讀懂的人應該不多,但絕大部分人都會對這首詩有依稀的記憶,因為這首詩實在有點難。 在現行新課程(2005年開始)的中學會考中文科裡,將不會設有範文,即〈聽陳蕾士的琴箏〉一詩,亦不會在教科書中出現。對莘莘學子來說,大概也是一個喜訊,至少,同學們不會再被這首詩弄得頭昏腦脹了。 我是九十年代初的會考生,當年還沒有這首詩,我記得,考核的範文是藏克家的〈答客問〉。後來,中文科的課程改了,把〈答客問〉換了〈聽陳蕾士的琴箏〉。相對後來的考生來說,我沒有讀過這首詩,的確是比較幸運。雖然我沒有在課堂上學過〈聽陳蕾士的琴箏〉,但早已聽聞這首詩是會考中文科課文裡,位列困難度的最高位,於是,我亦按捺不住,馬上找〈聽陳蕾士的琴箏〉來拜讀了一遍。當時,我第一個感覺是:真幸運,與我無關! 我這句「風涼話」,的確令不少學生羨慕不已。 2006年2月6日的《明報》,訪問了〈聽陳蕾士的琴箏〉的作者黃國彬教授。報載:「黃國彬同意這首詩的確難,(他笑說)我先向你們(出席公開演講的學生們)道歉,對不起,要你們考試考得那麼辛苦。」讀到這裡,我想,我跟大部分中學生都有一樣的想法:安樂了,終於告一段落! 或許,除了學生外,我認為,部分老師也應該感到這首詩比較難掌握。誠如黃教授所說:「〈聽陳蕾士的琴箏〉難在意象。」我讀〈聽陳蕾士的琴箏〉時,也感到這首詩難於理解,內容較抽象,還要運用豐富的想像力,才勉強對詩有一知半解的認識。以這首詩作為考核範圍,無疑是太為難了學生。現在,教科書裡沒有了〈聽陳蕾士的琴箏〉,同學們終於可以舒了一口氣吧。 我知道這首詩即將成為絕響時,馬上找來這首詩來重讀一遍,算是跟詩「道別」。詩中最後兩句──「在月下聽仙音遠去,越過初寒的琉璃瓦馳入九天。」──正好形容這刻的心情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