拾香緣起 |
《拾香紀》,是連十香的故事,也就是「拾」「香」的「紀」事。 事,是連家的故事,也是香港的故事。從一九四七年十香的父母成親說起,到十香離世於一九九六年為止。連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,跟香港每個家庭的爸爸媽媽所經歷過的沒有兩樣。作者陳慧在書中紀錄了這許多香港生活的大事小事,《拾香紀》,也就是執「拾」「香」港的「紀」事。 花了一年寫《拾香紀》,作者形容是她「生命中的一樁大事」(後記)。這的確是一件大事,單是考究故事中每一個細微的史實、戲名、地名、日期等等,已經是一個龐大的香港歷史研究工程。 故事中的大事小事,都反映著當年的實況,表現著當年每一個人的心態和想法。讀著書中人的紀事,就像看見每一個不同年代的香港人。連城、宋雲是典型的香港人,多年來順應著香港的變遷,生活方式也一直在變,不變的只是自己的一顆心和待人處世的態度。 連家十兄弟姐妹連同連城、宋雲,各有個性,而且形象都十分鮮明。在〈事〉和〈情〉兩篇之後,十個孩子各佔了一篇小傳記,他們各代表香港地的一種人。由他們來把香港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故事演出來,令《拾香紀》比普通小說多了一份真實感,變成了一部活現兩代人的紀錄片。 書中依稀看到連城有著自家爺爺的影子,宋雲說起舊事就猶如自家婆婆在呢喃。細味故事中這些人的生活就像是聽長輩說舊事,似曾相識。 然而如果一切不過是一個故事,為什麼會似曾相識?就好像在街上碰見一個似曾相識的臉孔,苦苦思索,我們什麼時候曾經相逢? 正好父親與我一起到爺爺家吃飯,連聲招呼眾位叔伯,對照一下,便即恍然。書中的連家,不正是香港的一個個家庭麼?怪不得!怪不得!那本來就是我家舊事,我家歷史! 我生於一九八二年,比十香還小八歲。傾城、火災、暴動、制水,不過是爸爸在我睡床旁說的故事,它們是那麼熟悉,卻又其實陌生。六四、九七,發生的時候我較懂事了,但在一個不知愁滋味的孩子看來,一切都不真實。迷茫的人找到一本這樣充滿家的感覺的故事,豈會不如獲至寶? 正當我想與友好們分享這個驚人發現的時候,卻想起,我能說什麼呢?能說的,他們又豈會不知?不知道的,他們大概也不怎麼知道。二十年來猶在夢中,看來我們是同樣失去過去的一代。就這樣,發現「新大陸」的興奮感煙消雲散,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份感懷。 情,在於這一點感懷教《拾香紀》還有一個意義:它啟發了讀者的一份情懷,讓讀者去重「拾」對「香」港這個家的破碎回憶和「紀」錄。 一個人不了解家的歷史,對未來能有多少把握?一個人不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,對信念能有多少堅持?面對著紛繁世事,手忙腳亂卻也還要繼續前行。勇氣何來?雖然我無法學十香每天窩在母親的床上看字,但也許我還可以從書本中找回失落了的許多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找尋生活所需要的勇氣。 想著想著,便出現了「小書友」的概念:與讀友分享從書本中探索人生、追尋過去、思索未來時的一點狂想。如果出現在「小書友」的文字令你多看點書,多想一點,多感受一點,閒時寄給我片言隻字,以印證那片刻的思想交流,也可以算是實現了那「以文會友」四個字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