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古嗚冤──秦檜

 

相信最近有留意新聞的人,都知道 2006 年中國考古界的一大發現,就是秦檜遺囑的出土。秦檜啊,可是家傳戶曉的大奸臣、遺臭萬年的賣國賊,這個觀念相信只有中國人不再吃「油炸檜」 ( 廣東人稱「油炸鬼」 ) 才能改變。

出土的這份遺書,吸引了一批宋史專家及考古學家紛紛前去研究,並初步認定為秦檜的「政治遺囑」。雖然研究及考證還在進行中,但就「遺書」所記的內容作初步的分析,這藏著一件歷史的大冤案!秦檜竟然是宋代的忠臣?難怪周潤發經典的一句:「好人通常都係被人誤解的」。

遺書內,秦檜首先訓戒子孫務必要遠離政治,深知終難免為國家的代罪羔羊,國民只知他通敵賣國,將一腔帶著仇恨的熱血全發洩在其一族人身上。他叮囑子孫不要戀棧權位,並設法遁世逃名,當他死後更不必為自己澄清爭辯。此外,秦氏族中有幾個位居權重的,也替他們想好退出政壇的方案。可想而知,秦檜是絕對清楚自己的下場會有多悲涼。

秦檜在遺書內堅稱與金國議會是當時客觀情況下的唯一出路,否則亡國是不能避免。我們當然從史書上知道秦檜是主和派的代表,岳飛是主戰派的領袖,兩人皆同為國之重臣,立場當然要看當時的皇上宋高宗了。宋高宗之所以有機會登大寶為皇,皆因父兄徽欽二宗被金國所擄,自己是徽宗的第九子,論長幼之序本與帝座無緣,但機緣巧合下當上一國之君,當然戀纏眼前之所得。岳飛乃掌兵之大帥,戰功彪炳,打著主戰的旗幟,當然是民心之所向。高宗初登位,不得不借助岳飛帶動的這股主戰民意來鞏固自己,塑造回應民意的國君形象。可是客觀來看當時國家之積弱,與金開戰其實並無必勝之把握。國民懷著的是一種浪漫而虛構的主戰心態。

遺書中提到,岳飛戰績輝煌,但一心要「迎還二帝」 ( 徽欽二宗 ) ,而且有功名心,性格也孤僻,屢次與高宗鬧分歧,因而結怨日深。單從片面,岳飛之死也是必然的因果。高宗難得為皇,你岳大帥又聲言迎回二帝,一國豈能容三君?而且岳飛犯了為將之大忌,多次干涉高宗立嗣之問題,於皇帝心裡,這人無論有多大的功勳,也決不能留!秦檜提到曾為岳飛竭盡所能保全其子,但可惜皇帝要斬草除根,將一代戰神及其子一併誅殺。大臣得知岳飛被殺也不敢請問皇上,前去質問秦檜,但身為宰相的他根本不能說出高宗欲殺岳飛的原由,故只好說:「莫須有」含糊應對便是了。

說到這裡,我姑勿論這份秦檜的遺書是真是假,因為最終還是要等有關專家作詳細研究,並且要看看當局評審後會否正式公布,但單從這項發現,我們可以知道歷史是有生命的,是可以有無窮無盡的玩索味兒,任何歷史只有拿出有力的證據,都可以推翻及上訴。當我們再讀到宋史,何不抱著一個客觀而又立體的角度看看秦檜是否真的一無事處,岳飛又是否全無瑕疵?若秦檜真的如遺書所言,他這黑鍋 ( 死貓 ) 真是背得太沉重了。

 

發表意見
我的姓名
電子郵箱 :
我的姓別 :
組織 或 學校 :
意見內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