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到用時方恨少,可以怎辦? |
讀書有何用?這個問題,很難答。是求學問,還是學做人?當然,最好做到兩者兼備,但說來容易做來難。試問有學識又有高尚情操,談何容易? 我在夜校教過書,碰過不少同學對「讀書有何用?」提出過疑問。有些較年長的學生,在社會打滾了好幾年後,終於參透出箇中的道理,無不認為:「書到用時方恨少!」 其實,30歲唸中四,與16歲唸中四,兩者除了在年齡上有差距外,我看不出有甚麼分別。古語有云:「學無前後,達者為先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我認為,最要緊的,是你有沒有求學上進的心。 簡單來說,「書到用時方恨少」唯一的解決辦法,就是要不繼學、學、學。 劉邦稱帝始讀書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,以焚書坑儒的手段來鞏固政權,可是,秦朝卻被兩位不讀書的人──「學書不成」的項羽和「不修文學」的劉邦,推翻了。 後來,劉邦擊敗項羽,建立了漢朝。這時,他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,但他日理萬機,無暇閱讀,只能盡量抽時間來讀書,增加知識。 有一天,劉邦忽然有所感觸,想勸勉自己的兒子多讀書,就寫了一份詔書,大意是:我一生沒有讀過多少書,又遇上焚書坑儒,以為讀書沒有多大益處。但當我稱帝以來,才知道讀書是很重要的。以前,我的書沒有讀好,文章也寫得不好,但勉強也可以處理好問題。現在你們還不如我,應該要勤奮學習。 劉邦的親身經歷,使他明白到「書到用時方恨少」,也理解到讀書的重要性。讀書有何用,不言而喻了。 蘇洵二十七,始發憤 宋代蘇氏三父子:蘇洵、蘇軾和蘇轍,是有名的文學家。但原來身為兩個兒子的父親──蘇洵,卻是在成年以後才開始發憤讀書的。 有一年,蘇洵眼見自己的哥哥、大舅、姐夫都通過科舉而得到官職,自己卻兩袖清風,因而感到非常慚愧,悔恨自己年少時沒有好好讀書。他痛定思痛,決定發憤讀書。當年,他已經是27歲了。 從那年起,蘇洵每天都早起讀書,經過七八年的努力後,在學習上有顯著的進步了。宋仁宗嘉祐年間,已年過半百的蘇洵,帶著兩個兒子一起進京應考。雖然他最後沒有參加進士考試,但他以優秀的才學,得到秘書省的校書郎一職。 有心讀書求學的人,根本不用計較年齡的差別。27歲才發憤讀書,一點也不遲。 我很欣賞夜校學生的勤奮。儘管有些夜校學生能力有限,時間有限,精力有限,未能有理想的成績,但他們仍不怕辛苦,每晚準時上課,從不缺席,功課又做足做妥。擁有一顆上進的心,已經很足夠了,還要求甚麼? 成績不好,不要太過介懷,只要能在學習的過程中,學會上進,培養成一顆不屈不撓的決心,假以時日,總會成功的。 在今天的社會裡,「做到老,學到老」才是生存之道。就算已經是年老退休,也要不斷的學習,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;要是沒有了「終身學習」的心態,終有一天,會被別人超越你。試看看,社區中心有不少「老人課程」,還舉辦「老人大學」,就是「終身學習」的最佳表現。懂得這個道理,又怎會怕「書到用時方恨少?」 |